紫阳县第二幼儿园 周 密
【摘要】
在“党建双创”背景下,幼儿园党建品牌建设需深度融合保教工作核心。本文以幼儿园“红色启蒙”特色课程为研究对象,阐述如何以党建品牌为载体,通过党员教师牵头的课程研发团队,将抽象的红色文化转化为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儿歌、绘本、手工等活动,结合具体教育案例分析课程实施后幼儿在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上的积极转变,为党建品牌赋能幼儿德育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
党建品牌;幼儿德育;红色启蒙课程;党建双创
一、引言
“党建双创”要求幼儿园积极创建“模范党组织”、争当“模范党员”,而幼儿园党建工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教育优势。幼儿阶段是品德启蒙的关键期,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爱国精神、奋斗精神等,是幼儿德育的重要资源。但红色文化的抽象性与幼儿具象思维的矛盾,使得传统德育方式难以落地。因此,以党建品牌为抓手,研发“红色启蒙”特色课程,成为破解这一难题、实现党建与保教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
二、党建品牌引领下“红色启蒙”课程的研发实践
(一)组建党员领衔的课程研发团队,明确课程定位。
以幼儿园党支部为核心,成立由党员教师、骨干教师、德育专员组成的“红色启蒙”课程研发小组。党员教师担任组长,牵头制定课程目标——即“通过可感知、可参与的活动,让幼儿萌发爱党、爱国的朴素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并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德育要求,将课程内容分为“国家认知”“榜样学习”“行为养成”三大模块,确保课程既符合党建方向,又契合幼儿发展规律。
(二)转化红色文化资源,设计幼儿可参与的活动形式。
党员教师团队围绕三大模块,将抽象的红色文化转化为幼儿能理解、愿参与的活动,避免“成人化”“说教式”设计。
1.“国家认知”模块,从“符号”到“情感”
党员教师带领团队改编儿歌《国旗国旗真美丽》,加入拍手节奏与简单动作,让幼儿在歌唱中认识国旗颜色与图案;设计“国旗手工课”,提供红色卡纸、五角星贴纸,幼儿在粘贴过程中,教师用浅显语言讲解“国旗是国家的标志,我们要爱护它”,并记录幼儿的创作思路——如幼儿说“我要把五角星贴正,这样国旗才好看”,体现对国家符号的尊重。
2.“榜样学习”模块,从“故事”到“行动”
党员教师筛选适合幼儿的红色小故事,如《小英雄雨来》《雷锋叔叔帮别人》,改编成图文并茂的绘本,并录制由党员教师配音的音频;开展“听故事,学榜样”活动,幼儿听完故事后,教师引导其讨论“雷锋叔叔做了什么好事”,并延伸到生活场景——如“我们在幼儿园帮小朋友捡玩具,也是像雷锋叔叔一样”,让榜样精神转化为具体行为。
3.“行为养成”模块,从“要求”到“内化”
结合党建品牌中“党员带头守规矩”的理念,党员教师设计“红色小标兵”评比活动:将“不挑食”“帮同伴”“爱护公物”等行为与“小英雄的好习惯”关联,如“小英雄吃饭不浪费,我们也要光盘”;党员教师每天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对符合要求的幼儿授予“红色小标兵”贴纸,通过正向激励让良好行为内化为习惯。
三、“红色启蒙”课程实施的成效与案例分析
(一)幼儿情感认同。从“懵懂”到“主动表达”
课程实施前,多数幼儿对“党”“国家”的概念毫无认知;实施3个月后,通过日常观察与记录发现,幼儿开始主动表达朴素的爱国情感。
案例1:在“国庆节”主题活动中,幼儿在绘画“我心中的祖国”时,有幼儿画了“国旗和天安门”,并对教师说“老师,我知道这是我们国家的天安门,电视里见过,我们要爱它”;还有幼儿画了“很多小朋友举着小国旗”,说“我们一起为国家过生日”。这些绘画作品与话语,表明幼儿已从“认识国旗”的符号层面,上升到“热爱国家”的情感层面。
(二)幼儿行为习惯。从“被动遵守”到“主动践行”
通过“红色小标兵”活动与榜样故事的引导,幼儿的行为习惯明显改善,且呈现“主动模仿榜样”的特点。
案例2:中班幼儿乐乐以前经常抢同伴玩具,在听了《雷锋叔叔帮别人》的故事后,某天主动将自己的积木分给没带玩具的幼儿,并说“雷锋叔叔帮别人,我也要帮小朋友”;党员教师在观察记录中提到,该班“主动帮助同伴”的行为发生率从课程实施前的15%,提升到实施后的42%,且多数幼儿能说出“要像小英雄一样”的理由,说明行为养成已与红色启蒙理念结合。
四、结论与反思
以党建品牌赋能“红色启蒙”课程,实现了三个“融合”:一是党建目标与幼儿德育目标的融合,让党建工作不再“悬浮”于教育之外;二是党员作用与教师专业的融合,党员教师的带头作用推动了课程研发与实施的落地;三是红色文化与幼儿活动的融合,让抽象的精神转化为幼儿可感知的体验。
但课程仍存在不足,如“家园协同”环节较弱——部分家长对红色启蒙的重视度不足。后续需进一步发挥党建品牌的辐射作用,由党员教师牵头开展“家长课堂”,向家长传递红色启蒙的教育价值,形成“家园共育”的合力,让党建赋能幼儿德育的效果更持久、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