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汉阴县涧池镇中心小学 曾婷婷
在为三年级孩子备课时,我将《犟龟》的主题简单地归结为“坚持就是胜利”。然而,当课堂上的童声齐读响起时,我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触动。这趟看似写给孩子的童话旅程,它的真正回声,却响亮地震荡在每一位成年人的生命峡谷里。
在孩子的世界里,犟龟是直线逻辑。对他们而言,乌龟陶陶的故事清晰而美好:设定一个目标(参加婚礼),然后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最后成功抵达。这是他们正在建构的世界观里,最朴素的因果定律。他们为陶陶的坚持鼓掌,眼神里是对“努力必有回报”的全然相信。
而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犟龟是曲线救赎。我们早已从“小学生”变成了“算账人”。我们精于计算投入产出比,畏惧“沉没成本”,行动前总要问一句:“有用吗?值得吗?”我们撞过“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南墙,尝过“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徒劳,于是渐渐收起了触角,活成了一只稳妥却不再上路的蜗牛。
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陶陶的“犟”才显得如此珍贵。它反问我们:
1、如果婚礼已经结束,你的“出发”还有意义吗?
成年人的努力,常常渴望一个确切的、辉煌的终点作为回报。但陶陶告诉我们,生活的馈赠或许不是那场预期的“婚礼”,而是路上意外的风景——蜘蛛的嘲笑、壁虎的劝阻、乌鸦的质疑,以及最终那场更美妙的“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真正的收获,往往在预设的目标之外。 我们熬夜做的项目可能失败,但积累了经验;我们真诚待人也可能被辜负,但看清了人心。这些,都是路上的风景。
2、当全世界都是“聪明人”时,“傻子”的勇气从何而来?
故事里,蜘蛛嘲笑陶陶腿短,壁虎说它走错了方向。这像极了我们的生活:当你选择一条冷门赛道,或坚持一份不被看好的理想时,周遭充斥着理性的、务实的声音。陶陶的“不可改变”,是一种近乎禅意的智慧:不去听世界的嘈杂,只听从内心的节律。 这种“钝感力”,恰恰是我们在信息爆炸、焦虑横行的时代里,最坚固的铠甲。
三年级的他们,读到的是童话。他们为陶陶一路的遭遇感到新奇,觉得它的固执可爱又感人。他们相信,只要像陶陶一样一直爬,就一定能赶上那场最隆重的庆典。他们的世界,付出必有回报,是天然的定律。而讲台上的我,读到的是人生。直到自己也在生活里撞过南墙,尝过“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徒劳与遗憾,我才终于读懂了这只犟龟——它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傻气,它那不问结果、只管出发的勇气,恰恰是我们这些被生活磨平了棱角的成年人,最稀缺、也最需要重新拾起的东西。
我们精于计算,权衡利弊,追求效率,害怕失败。我们早已忘了,生命中有一些出发,其意义本就不在于最终是否赶上了那场“婚礼”,而在于出发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所以,这堂课临近尾声时,我放下教案,对孩子们说:“陶陶最后看到的,也许不是它最初想看的庆典,但这一路的风光、朋友和经历,就是生活送给它最棒的礼物。请你们,也请老师自己,永远不要丢失这份‘犟’的勇气。”孩子们或许还不太懂老师为何有些激动。但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只古老的犟龟,在这一天,用它微不足道的坚持,慰藉了一个疲惫的灵魂,并轻轻提醒我:理想主义的火光,从未熄灭。
那只犟龟缓缓爬行,
孩子们看见坚持,
我却看见自己——
那只被时间磨钝的龟,
正重新学习如何为一件“傻事”心动。
所以,这堂课结束时,我对孩子们说:“陶陶最棒的品质,不是它走到了终点,而是它拥有‘重新上路’的勇气。”这句话,更多是说给我自己听的。
《犟龟》不仅仅是一篇童话,它是一面映照初心的镜子。它提醒我们,在变得成熟、周全的同时,不要忘记那个曾经可以为了一件“傻事”而热血沸腾的自己。理想主义的光辉,不在于它必然实现,而在于我们依然敢于相信并为之行动。
那只爬过童年的乌龟,
终于在成年人的路口与我重逢。
它问:
是选择继续计算得失而寸步难行,
还是像从未受伤一样,
为自己,再“犟”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