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校长论坛 > 正文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因多媒体而精彩

[2019-03-29 14:46:56] 来源: 编辑:晓洁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是教师课堂教学辅助必要方法。

袁亮.JPG

                汉阴县城关一小副校长   袁亮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是教师课堂教学辅助必要方法。它对于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的组合,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较完美地展示古诗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刻地领悟古诗的意境美、体会古诗的情感美以及语言美。
       一、 指导朗读,体会情感美
       古代诗歌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旋律优美的音乐,韵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例如指导朗读《咏柳》这首诗时,我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屏幕上显示一幅幅图画:一颗倒垂下来,发出绿芽的柳枝在春风里随风摇摆,……这时我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随着音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充满深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融为一体,即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
       二、双管齐下,体会意境美
       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渗透于形象,如同亮光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这正是中国历代诗人、词人所追的艺术境界,一首首好诗、好词创造了我国古诗词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诗中有画”,即使是很富有哲理的诗,也是思想包盈于形象之中,智慧闪烁于形象之上。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先在多媒体中播放庐山风景视频,依次播放从远处看,鸟瞰、走近看的画面,从不同角度的庐山画面,学生自然就理解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风景也姿态各异,进而明白了,看不到庐山全貌的真正原因。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概括起来,也就是耳熟能详的那八个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画面感受意境法 
       三、 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词一句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行、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古诗《 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中的“咬”字用的十分绝妙,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课件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想来怎么“咬”?“立”怎么理解?你有更好的字可以替换吗?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课件,画面上: 竹子牢牢地咬住青山,把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哪个方向的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课件展示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的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画面中领悟到“咬”“立”字的妙处。
       实践证明,在语文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 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从而对产生学习的内驱力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多媒体的运用无疑给语文古诗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而使古诗词的教学因有了多媒体而精彩。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