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校本教研 > 正文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教育与素质

[2019-10-29 15:21:59]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德、智、体、美、劳五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方针,而音乐又是美育的主要内容。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音乐教育与素质

陇县第二高级中学    张雪云

【内容提要】

德、智、体、美、劳五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方针,而音乐又是美育的主要内容。从孔子起,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音乐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的审美作用,促使人们弃恶从善,重塑真善美的形象,是人们在审美中认识美、感悟美、塑造美。音乐潜移默化中对人的性格,精神实现再创造。因而,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辅助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什么是素质教育?学者专家定论不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素质教育已是当前世界教育思想的一种主流。不论什么国家,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以旺其国家,昌其种族,自强自立于世界各民族之林。我比较赞同国内一种关于素质教育的观点。“什么是素质?就是把老师教的全部忘掉,剩下的东西——那就是能力”,这是一种比较具体,也便于说服人的观点,学知识就是为了培养能力,而能力又是多方面的,我国古人讲“君子不器”何为“器“皿”也。就是说有能力的,有美好德行的君子,他不像器皿一样,只能装一种东西,也就是说,君子要有高素质、多才多艺。我国春秋时期,就算对君子有“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要求,具备这六种才能和高素质才能成为君子,成为受人尊重的人。知礼、懂音乐、会驾车、射箭、晓书法、算术,这六艺,用我们今天的话又成为五育“德、智、体、美、劳”,美就指艺术教育,指音乐、美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文化素质、艺术素质,当这几方面都均衡发展时,才能称其为素质教育,这点,我们的先民早就身体力行。

今天我专门谈谈艺术素质中的音乐教育。“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作为一名音乐老师我深感先哲孔夫子洞世之明和御世之高妙。回到音乐教学中,我们应明确,音乐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把每一名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让他们懂音乐、去靠近音乐所构造出的另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去感悟用真情色彩所建构的生命韵律,体会到“至真、至善、至美”并让“真、善、美”溶入到他们的血液,注入他们的灵魂、感化并伴随他们一生。

由此来说,在我们的 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审美、塑造、创美,教育是重点,也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

一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                 

音乐本身就是是一种美, 从我们“言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舞之蹈之”。古语中就有体现,当说话不足以表达感情时,就唱起来,歌唱还不能表达感情时,就“边唱边跳”以寄之。它是人本性的一种表露,孔夫子听雅乐,三月不知肉味,人们歌唱的、颂扬的都是美好的事物,比如一种心境,一种感悟,一种理解,还有一种分辨,对美好事物的歌颂,对“假丑恶”的鞭笞。中国民歌欣赏单元,中国民歌体裁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让学生欣赏的号子歌曲《川江船夫号子》对生命不平的愤懑,歌词中有这样一句“有钱的在家中坐,哪知我们穷人的苦”,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悲哀,《放马山歌》又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及回归自然的放松,《黄河大合唱》让我们豪情万丈,《一八一二年序曲》让我们荡气回肠……。美的东西一定是“真”的,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善为人之本性,不论何人,其心中都有一块最柔软的地方。我们让学生了解真、善、美是开启他们本性中最珍贵的部分,用理性的审美,唤起他们本性的审美。

二 、音乐教育是塑美教育。

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最大的区别在于二度创造。有一千个演员,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首歌曲创作是一度创造,而每一个演唱者都是以自己的理解对他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对他进行演唱、演奏),而另一种,你不需要演唱它演奏它,只要你能听懂它们,也算一种二度创造。音乐教育的塑美教育就是这样,你能感知它的存在,并去理解它、欣赏它,就是对美的一种重塑。一个人的素质,从他的爱好、欣赏水准,是一定可以看出来的,音乐的塑美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又似“花霏花,雾霏雾,一夜半来天明去,又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去无觅处”。有时一种眼神,一种态度,一声叹息,都体现着一种素质。那么对学生欣赏水平的提高,塑美的再创造过程是音乐教学中的又一重点。

三 、音乐教育是创造美的教育。

音乐是感情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当学生对音乐产生强烈的情绪时,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心灵就可以得到美化。如: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差不多每个人都看见过一幅幅绚烂的美景,一张张感人的画面,感知过被祖国关心照顾过的事情,随着画面事情听唱这首歌曲,使孩子们懂得他们成长是离不开祖国的哺育和关怀,个人和祖国关系亲密,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炽热感情,得到真善美的认识。

美育是学生美育的启蒙期。孩子们喜欢在音乐活动中模仿成人行为并真实地表现喜、怒、哀、乐。所以用孩子喜闻乐见的音乐活动、音乐游戏、音乐舞蹈------来扬善厌恶,分清好坏,是对孩子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我们要运用丰富多彩的音乐内容,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爱美。在音乐教育中用音符组成旋律、用语言组成歌词、用乐器奏出声线、用身体表现形态、来歌颂美,表现美,创造美,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认识美,了解美,能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用美好的情感去表现。

音乐教育用音响的魅力给人们以各种感受。音乐的旋律起伏变幻、抑扬顿挫、迂回曲折中,在动和静、高和低、快和慢、紧和松的对比组合运动中,展现它特有的魅力并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所以音乐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本身的美,去滋润学生的心田,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如: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古筝奏出的韵致悠扬的音符,音调安宁而幽远,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仿佛使学生置身于夕阳余辉尽染,碧波涟漪的湖面沉浸在微风轻拂渔舟缓缓而行的诗情画意中。这是音响美的神力所致,音响创造了音乐深遂的意境美,激发了学生对美的感受。音乐就像一股清泉,净化了他们的心灵。

在音乐教材中有表现雄壮的歌曲,有描写诙谐的乐曲。有抒情优美的音响,也有悲伤愤怒的旋律――音乐情感所表现的多态美使学生情感丰富,并且在聆听和演唱过程中产生了心灵共鸣。音乐对孩子的思想感情能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内在美。不仅让孩子多听、多思、多唱,还要引导孩子多做律动,用心去感受,体验音乐的美。

音乐有着强烈的愉悦作用,每个正常人都乐于欣赏。能够倾心赏美就是乐于受教的表现,人的精神愉快了,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并焕发出神采,在音乐课中我们运用多采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体验美、感受美,使学生心灵世界更丰富、更和谐、更完美。为了在音乐课中以美悦情,我们常常为孩子创设多变的情景。培养浓厚的情绪。激发丰富的情趣,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音乐活动中赏心悦目、寓教于乐。

音乐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自律工具。它也是完成德育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音乐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使德育潜移默化,沁人肺腑。在劳动节期间演唱、律动《劳动最光荣》时,不仅让学生用歌声赞美劳动光荣,愉快,同时,在搓、擦、溧、绞等律动中教会学生劳动时基本步骤和方法。再启发学生回家洗袜子、洗手绢、教师还要求孩子把自己洗净的手绢带到课堂。劳动光荣既在歌声中得到赞美,在实践中也看到了效果,音乐歌颂了劳动,劳动创造了美。音乐教育不仅在于模仿,更要学会创造,让学生在学习音乐活动中,自己去创造美的动作、美的声音、美的形态、美的旋律、美的世界,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创造。

以美育人是音乐教育的根本。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个完美的人,让孩子懂得求真、向善、爱美。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审美塑美的潜移默化,对“真、善、美”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让浅薄、粗俗成为人们欣赏的主流,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对其谈素质的。知善是什么”(恩格斯语)在我们大谈素质教育的今天,我想,音乐教育、艺术教育是应该放到其该放的位置的,因为没有艺术教育,没有:真、善、美“新课改中的素质全面教育该从何谈起。每当我们和孩子在音乐教学创造性的艺术劳动中获得点滴成功时,我们师生都会感受到这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情感的快乐和心理满足。音乐能塑造美的人,创造美的世界,我们教师应该成为美的使者。

参考文献

1、《美的历程》李泽厚

2、《音乐欣赏与素质教育》吴跃跃,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