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学校

[2016-12-27 09:14:27] 来源: 编辑:王林强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今年九月,喜讯传来,汉阴县高分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这是对汉阴教育工作一次最高级别的国检。

  ——汉阴推动教育快速发展的调查

今年九月,喜讯传来,汉阴县高分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这是对汉阴教育工作一次最高级别的国检。

“最好的建筑在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人财归口管理,巨额财政投入,“公建民营”办园模式,教师梯次流动,下硬茬化解城区大班额,实施“德育作业、探索德育新思路”,乡村教师包揽两项津贴,省市级教学能手下乡进山……等改革在这里纷纷破题深秋十月,记者走进汉阴县,活力十足的教育,向我们展现了三沈故里教育的超常发展。

人财归口管理——沐浴教育春天

县委书记周永鑫告诉记者:“强国先强教,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动摇,重拳出击“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经费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的“五优先”措施,把教育放在民生工程之首,努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实现最让人羡慕的职业是教师,幸福指数最高的人群是教师。”

面对人财分开管理还是人财合一管理的两种模式,县委、县政府反复调研、科学决策。2014126日,县长办公会议郑重拍板定夺:“同意教育资金管理主体由县财政局管理为主调整为县教体局管理为主,财政局监管、审计局监督的管理新格局。同意县教体局在县委办核定的编制总数内管理编制,在县人社局核定的教师岗位设置总数内管理教师岗位设置。”这一重大决策见证了县委、县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作为第一大民生工程来抓,也体现财政、人社、编制等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和配合。

“钱不是万能的,但办教育万万不能没有钱”。推行“校财局管”模式为教育保驾护航,在财政部门的监督下,县教体局设立教育经费核算中心,在权责上实行“预算主体不变、会计法人主体不变、校财校用的权利不变”,采取“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全额预算、分校核算、足额拨付”管理中小学校的财务,并指导、监督和检查各学校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审核各学校年初预算和经费使用计划,全面掌握学校财务情况,加强财务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据教体局财务人员介绍:实施“校财局管”后,本着一切为教学服务,学校因自然灾害校舍损害、教学办公设备老化等原因,教体局可按照财经纪律当即决定办理,同时学校定时报账、财务报表一站式服务、便捷高效,而且根据学校各类经费开支可全面掌握财务运行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财务依据,并在缺额和薄弱方面年终决算可追加,确保经费能够实实在在的用到刀刃上。这些做法得到县财政、审计、监察的肯定与支持,成为全市的典范。

所有教育经费和人事全部交由教体局管理,由财政部门、编制、人社监管使用,审计部门负责监督。汉阴县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小泉深有感触地说,这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是非常罕见的。据了解,自2011年启动“双高双普”工作以来,相继完成迁建汉阴中学、改扩建83所中小学、改扩建15所公办幼儿园等405个建设项目,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全部达标。五年来,汉阴在教育上投入了6.32个亿,把那句响亮的“再穷不能穷教育”从口号变成了现实。

推行公建民营——激发学前教育活力

五年前,汉阴县学前教育发展一直不温不火,县城幼儿园数量不足没规模,镇中心没建幼儿园,农村听说幼儿园很稀奇……家长们得为孩子入园四处托人,“入园难”问题异常突出。

五年来,加大财政投入,实现学前教育全覆盖,探索公办、民办、公建民营等多种办园模式,入园难、入园贵、上好园的问题基本实现了,特别是探索“公建民营”办园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成功之道。

1027下午,记者走进汉阴县南部山区的漩涡镇中心幼儿园,刚放学的孩子们穿戴整齐,彬彬有礼地向过往的行人招手问好,而园长吴刚一如既往地在旁边照看着。

眼前这所干净漂亮的幼儿园,就是推行“公建民营”模式的产物,色彩斑斓的教学楼,滑滑梯、跳跳床、跷跷板等户外游乐设施一应俱全,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欢呼雀跃地做着各种游戏……这是在漩涡镇“公建民营”中心幼儿园看到的场景。2014年由政府投资380余万元新建的,占地3500平方米,如今旋涡镇320余名幼儿告别了过去简陋拥挤的活动室,进入了全新的保教环境。

“公建民营”办园模式为何激发活力?师资从哪里来?办园经费从哪里来、管理是否到位?记者带着这些凝问走访幼儿园、教育主管部门、政府领导,答案迎刃而解。

“公建民营”办园模式,节省财政投入,政府把学校硬件建设好,承办者根据办园委托协议,按照类别收费自主管理,并自行投入资金购置必要的教学设备,年终教体局根据幼儿园考核标准实行分等级以奖代补,让承办方既为教育服务,又能盈利。

县教体局一位干部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按照陕西省幼儿园编制标准师生比1:7,如有100名的幼儿园需要教师14人,如有5000名幼儿在公办园就读,则需要教师700余名,在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师资紧缺的前提下,实施“公建民营”模式能有效解决学前师资不足和接送幼儿的难题。

推行“公建民营”能提高办园效益,在教育主管部门和承办方双重监管下,并受办园协议约束,每个私营法人都想把自己事业做大做强,也解决当地部分大学生就业问题,同时要更加重视安全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只有全身心投入办园,年底才能接受考核拿到奖补资金。目前,学前教育“公建民营”模式已在汉阴山区镇全面推广。

畅通教师流动机制——农村学校成“香饽饽”

“地处秦巴山地的文化名县、书法之乡、三沈故里——安康市汉阴县,近年来城乡中小学幼儿园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乡村学校资源整合稳步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充满活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创造了不少值得可学可鉴的经验,成为陕西教育快速发展的缩影……。”81日,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海波同志调研汉阴教育工作内心感慨的说。

在人事归口后,教体局深入调研论证后修改教师管理办法,主管局用制度从宏观管人、管事,赋予学校更多、更大管理权限,让学校校长在教师管理、流动、培训方面有更多自主权。同时在学校领导调整任免时更多的决策权交给教师,教师民主实名推荐、教体局考察、公示等程序,这一制度及做法在全省具有创新性。

2014年教体局深入学校调研,充分听取采纳基层意见和建议,制订了《汉阴县中小学教师流动管理办法》《汉阴县中小学校领导班子选拔任用工作办法》,记者从管理办法中看到三大借鉴之策:本着深山向浅山、浅山向川道、川道向城区、城区到局直单位阶梯式流动,并通过交流轮岗和两项津贴的激励,县直学校教师又向农村流动,形成良性循环;严格流动要求,明确了流动任教年限、条件、优先流动政策和程序,做到有章可循,公正公开;实行流动奖励机制,按照中、省、市、县、镇不同级别享受增加流动工龄,即:省市级教学能手优先;教学质量检测所任学科优异的优先;工龄长者优先;未解决个人问题的大龄青年优先;城区骨干教师申请到农村学校引领教学的优先,形成了赶超敢越敢比积极向上的激励机制。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在汉阴教体系统,这个规则开始“逆行”。31岁的省级教学能手曹雅,今年九月从来到城关镇太平小学上任校长。和她一起“下乡”的,还有同校的省级教学新秀赵丽,现任杨家坝小学校长。让两位城关一小的优秀教师义无反顾扎根农村的,则是汉阴关于教师流动的一系列制度的落实。和曹雅、赵丽一样,交流到观音河镇中心小学副校长吴琼,这位原在县实验小学任教的省级教学能手觉得农村小学的平台也足够宽广,能够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吴琼告诉记者:“县上还给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和乡镇干部津贴,最偏远镇的中年教师每月可比城区教师多拿1000元。她自己到了观音河镇后,工资比在城里高出500余元,激发了教师工作热情。”

当记者走进陕西省首批“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示范学校”实验小学时,校长黄海燕告诉我们:“建校6年来,培养了9名省级教学能手、28名市县级教学能手领衔的103人组成的虔诚教育情怀的团队,每年都有优秀教师进农村支教”这让记者感到该校成为全县小学阶段培养省市级教学、名师的摇篮和领头雁名不虚传。

如今,教师、学生反赴农村成了潮流,农村学校也就成了“香饽饽”,山里老师往外调,城里教师则通过交流轮岗到农村一线任教。近三年来,教师公开流动471人,交流轮岗388人。优秀师资队伍下放,也为化解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打开了想象的空间。张小泉告诉记者:“群众家门口的学校办好了,到县城择校的家长也开始把孩子转回来,仅城关镇太平小学近两年就有42名学生从城区学校回流。”

优秀教师下乡进农村,城周边建起了“卫星”学校,因择师择校引发城区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化解,汉阴的这种做法让每一位适龄孩子就近享受公平资源。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资金投入实现了物质均衡,教师流动有利于师资均衡,但在汉阴县县长刘飞霞看来,均衡发展不只是解决“钱”和“人”的问题。她说:“均衡有高水平的,也有低水平的,我们要的是由表及里、真正的均衡。”

创新德育载体——浸育学生全面发展

规范办学,注重全面发展,为孩子的终身成长奠基,是汉阴教育一以贯之的理念。在2014年,就把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体美学科纳入期末检测,计入学生总成绩,今年3月,又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两技一艺”项目。这意味着全县中小学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具备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修养。

平梁镇中心小学是汉阴中小学生“两技一艺”的发源地。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学校现有学生1049人,其中留守儿童占比高达60%以上。学校每个老师都辅导一个学生社团。如今,学校共有13个社团,涵盖了音乐、体育、美术、地方小戏等方面。社团活动让“两技一艺”扎实落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开拓了视野,受到了家长们的欢迎。

卓小瑜是漩涡镇堰坪小学的一名年轻教师,针对当下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情况,探索实施“三段三层三类”模式设计“德育作业”。现在,这一创新经验从这个偏僻的小山村落地开花,一直走到了全省优秀文化进校园现场会的交流席上,并迈上中宣部推广的平台。

国学走进课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今年秋季由政府投资,在全县一、四、七年级1.01万名学生中试点开展国学进课堂,以《三字经》《论语》《孟子》和地方教材“三沈”文化为教学大纲,以书法、象棋、国画、剪纸等国学兴趣课为主题,并将学生掌握情况纳入期末检测范畴,使师生在思想和精神上得到进一步的洗礼,校园荡漾着和谐、深邃的文化气息。

汉阴学前教育全覆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高中教育上得到了惊人的体现。从县教体局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2014年汉阴高一新生1340人,20152000人,2016年增至2650人,高中入学率从2010年的42%跃升到现在的97.9%,这就是撬动教育健康发展结出的硕果。

“教育的全面均衡发展虽然是个隐形的成绩,但对农村孩子来说,却是莫大的希望。从一个县的角度来布局教育,绝不仅仅是追求升学率,而是劳动力素质的提升。”目前,刘飞霞仍在不遗余力地推进教育发展。她说,汉阴的理想不只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相对均衡,而是通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人才分流标准,尽可能实现人一生发展的起点公平。(冯友松)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