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高新区教育体育局 邹万理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安康高新区教育体育事业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2025年高考历史成绩再创新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提升至96%,义务教育教共体模式持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职业教育通过职普融通开辟成才新路径,体育事业实现健身育人与产业发展的双丰收……
这张成绩单的背后,是安康高新区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瞄准教育现代化目标,系统推进党建引领、改革创新、均衡发展和体教融合的生动实践,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新样本”。
党建铸魂:把牢方向,激活“红色引擎”
“党建不是虚功,而是教育发展的‘定盘星’。”在安康高新区第一初级中学,“党建五融入”品牌将党组织建设与教学管理、师德培育、课程改革等深度融合,让红色基因成为立德树人的精神内核。
安康高新区将党的领导贯穿教育全过程,构建“政治引领、廉政护航、组织赋能”三位一体的党建体系。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通过局校联动学习、编印12期专题资料,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实施“五清”工程,打造3所清廉学校示范点,安康高新区第三小学获评市级清廉示范学校。针对“校园餐”、教辅征订等群众关切,印发5份规范性文件并开展季度督查,以清风正气守护教育净土。
党组织也成为教师成长的摇篮。全区实施“双培养”机制,将14名教学骨干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设立党员示范岗并将教学实绩纳入考核,带动教师获省级以上奖项超百项,基层党组织正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堡垒。
改革破局:破解难题,构建优质均衡新生态
“以前总想送孩子进城读书,如今家门口的学校来了城里老师,教学质量一点不差!”一位乡村学生家长道出心声。面对城乡差距、学位紧张等难题,安康高新区以改革为“钥匙”,精准破解发展瓶颈。
通过组建6个义务教育教共体,以“总校带分校”推动管理、师资、课程、评价一体化,28名骨干教师向薄弱校流动,14所学校完成达标监测,有效激活资源流动。在供给端,争取项目资金5731万元,建成高新九年制学校,新增学位2500个;关停家庭作坊式幼儿园,推动普惠园覆盖率升至96%,实现群众“就近上好学”的愿望。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全区招聘引进教师182人,培训超3500人次,培育省市教学能手19人、学科带头人7人,以优良师资支撑优质教育。
五育融合:立德树人,打造多元成长新高地
“每天2小时体育锻炼,让我不仅爱上运动,更学会了坚持。”安康高新区第七小学学生的一席话,折射出“五育并举”的育人成效。
安康高新区坚持以“全人教育”理念构建育人体系:德育方面,打造思政金课,17人获省市级思政教学标兵,第一小学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智育方面,推行“12152”校本研修模式,立项省级以上课题91项,447件教学成果获奖;体育方面,创新设立县级少儿体校,实行文化、训练、生活“三集中”模式,向省市输送运动员45人,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提升5个百分点;职业教育领域,长兴中等职业学校成功获批陕西省首批综合高中,3名学生荣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铜奖,真正打通“职普融通、多元成才”的通道。
体教协同:惠及民生,绘就幸福生活新图景
推动体教深度融合,是安康高新区民生事业的一大亮点。全区以“体育强区”为目标,实现体育与教育同频、与产业协同、与健康共生。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全年开展春节展演、“三八”健步走、社区运动会等30余场活动,参与超3000人次;新建、改造运动场1.5万平方米,开放扬帆体育馆,建成群众健身站点43个,培育体育协会9个,构建起“10分钟健身圈”。
竞技体育成绩亮眼,在安康市第十八届运动会上,安康高新区代表团共获103金、148银、71铜,奖牌总数全市第一,20余名运动员取得2026年省运会参赛资格。
体育产业同步增效,成功举办中外拳王争霸赛、安康半程马拉松等品牌赛事,体育产业收入突破500万元,带动旅游消费超3500万元。2025年上半年体彩销售额达3800万元,创历史新高,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站在新起点,安康高新区正以“领先全市、迈向全省”为目标,持续深化教育体育领域改革,强化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全力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体有优享”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未来,安康高新区将继续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做强“学在高新”品牌,让教育的幸福答卷愈加厚重,为区域民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