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名校风采 > 正文

汉滨区瀛湖镇中心校以儿童木刻版画彰显乡村特色教育

[2020-01-02 15:44:30]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乡村儿童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在瀛湖之畔,正悄然形成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构建校园文化艺术体育社团,提升乡村儿童的核心素养,开发儿童智力与加强儿童美育。

乡村儿童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在瀛湖之畔,正悄然形成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构建校园文化艺术体育社团,提升乡村儿童的核心素养,开发儿童智力与加强儿童美育。让新时代乡村儿童以更加扎实的知识基础,行走在新教育的路上,在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上初具成效和规模,这就是汉滨区瀛湖镇的乡村特色教育。

近几年,瀛湖镇中心校在美术专家宋安平老师的具体组织辅导下,开展了木刻版画、水墨画、剪纸等知识传授,培养表现乡村儿童对美好事物的观察力、想象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加强了乡村儿童的核心素养教育,创作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少儿木刻版画、水墨画、剪纸作品。在抓乡村美育实实在在的品牌亮点中,形成了乡村儿童的木刻版画精神。“学房教学点”是一所秦巴山区深处的小小学,这是当今中国偏远贫困山区教育的一种特殊模式。著名美术家宋安平老先生和学房教学点的全体老师在最偏远贫困的地方奋斗,为人民办好教育,让留守儿童博学知识、感受幸福、健康成长。彰显出中国新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教育、高等教育的新能量、新作为。

小版画  蕴含大美育

“小小学,大格局。小版画,大美育”。这就是学房教学点,在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提出的美育创新理念和版画特色教育的高等标准。美育教育,其主体是艺术教育。学房木刻版画社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并在艺术教育中,渗透美育培育的各个层面,这种大美育活动,让同学们培养大爱善行的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美育实践能力和传承创新的能力。从学房教学点的原校长汪旭开始,就树立学校的这一特色品牌。从儿童们喜闻乐见的绘画这个切入点入手,用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再传承,以文化人,以美树人。从而塑造乡村儿童的精神世界,上升到美育,是学房教学点的一个重要特色。

学房教学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建立传统木刻版画社团,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制定适宜的社团活动项目,促进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木刻版画社团已经经历了四个春秋,在每一幅版画背后,都有生动的乡村故事,记录着乡村儿童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孩子们讲,是生动的,感人的。通过版画让乡村儿童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达成用美育对乡村儿童的育人目标。

无论何种教育,都要有内涵,学房教学点做木刻版画这个工作,不是绘画本身,就像舞蹈不是舞蹈本身,它的主要思想就是在体现山村小小学的大美育。以前的那些画,包括在国际上获奖的,讲述的是儿童故事,传承的是传统文化。教师们在教学儿童版画时,对孩子们进行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再教育,他们的画面,他们的故事,都有传统,有特色。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社团就以“爱国教育、赞英雄人物” 为主题进行作品创作。今年孩子们学习画人物,这是向世界展示山里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是用身边的人和事,来教育人,熏陶人,使他们产生对家乡的热爱,对亲人的热爱,对于未来的憧憬。

小成就  彰显大作为

学房教学点,以育人,树立文化自信。 “你看你看,这是我和爷爷奶奶一起掰玉米棒子。那天,我们可高兴了……”随着孩子们的讲解,作家看到了学房小学的美术长廊。这长廊,是孩子们亲手绘画的,一幅画,就是一则美术日记,一个动人故事。

走进他们的木刻版画社团室,一幅幅精彩的版画,“让人震撼!”你很难想象:这是山村儿童所为。看到孩子们的这些作品,你不会小瞧他们,不由地竖起大拇指。

近几年,学房教学点的学生作品十五次参加国际、国内大型展览,荣获全国一、二、三等奖二百余件。学校先后组织留守儿童走进北京、江苏、重庆、湖南、黑龙江、海南、西安;五次举办木刻版画、水墨画、剪纸专项展览;在安康市汉滨区与台湾少数民族青年文化交流活动中,赠送了五十六幅儿童木刻版画作品;带领学生参观中央美院、西安美院等艺术高校;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特别采访了学房教学点学生寇儒并播出;教学点被评为“全国少儿版画教育活动先进集体”,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名气更大了,福建、湖南等地前来参观、学习和结盟的学校不少。

“让乡村小小学的乡村儿童,享受这个时代的高等教育,让专家引领,让专家授课,让孩子们在精神层面得到提升,在知识层面得到飞跃,学房教学点做得太好了!”

“学房教学点的孩子们,在全国拿过第一,曾在国际上拿过很多大奖。将来,一定不可估量。”“相信经学房培养出来的儿童,在未来一定会让人感受到他们和别人的不一样。”

绘画,让农村孩子有种快乐,有种幸福。他们的爸妈不在家,却能在全国版画赛中获大奖,一等奖十人中会得第一名,这就说明山村学校教育做得好,靠的是大自然的恩赐,靠的是山村孩子更有天赋!

所以说,每个人民教师都能做到:让农民孩子幸福、快乐!从当前扶贫层面讲,就是给孩子们扶志。学房教学点现在就是在乡村小学的教育给孩子们扶志扶智,用这样的教育模式、教育力量,帮助农村孩子从小学会自信、自强、自立。利用这种教育模式有效预防下一代农民再返贫。

大家访  带动小幸福

学房教学点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这里大部分学生父母都在外务工,学校学生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多数孩子自卑、孤独。学校成立了“流动服务小分队”只要放学后有时间,就去学生家中辅导学生,木刻版画社也成立了“美术服务小分队”,美术老师就把美术课堂带到学生家中,指导学生创作版画,和家长沟通孩子在社团情况,让在外务工的父母放心,让在家照看孩子的爷爷奶奶感到满意。木刻版画社还有三名三残儿童,由于先天原因,他们的身体和智力都不如正常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美术老师根据每一个孩子的特点进行个别指导,让孩子去大胆构思、大胆创作,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小小守门员》《姥姥家的火塘》就出自于他们的刻刀下,在这些孩子的版画稿图的创作和版画刻制的过程中,虽然他们花费的时间比正常的孩子需要的时间长,但看到孩子的认真、坚持和脸上洋溢的自信笑容,心中是甜蜜的、更是幸福的……

大课堂 创新新教育

山村小学教育,如何树立品牌,首先要考虑的是怎样才会得到当地老百姓的喜欢?学房教学点做到了!因为家长们把孩子放在这里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当大家都在画妈妈时,有孩子说,他没妈妈。问到他的妈妈,他说:打工去了,眼里满含泪水,却立即拿起手中的画笔开始绘画,这场面既感动人,又令人心疼。

学房教学点社团建设中,舞蹈、美术、体育等等,用精品社团来带动,引领其他社团发展,引领学校的发展,是一种时尚新教育。学房只是一个点,整个瀛湖镇就是这样。学房教学点的儿童版画得到了瀛湖镇中心校的支持——曾经举行过全镇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木刻版画培训,那时提出:乡村儿童版画大课堂。全镇各校美术老师在学房学习,中心校用这种行为,让更多的教师进入这个画面,学习学房点的经验,让孩子们讲儿童故事——用“日记”的形式作画,用绘画的形式写“日记”,这不仅符合儿童贪玩的天性,而且将美育深深刻在了孩子们心中,寓教于乐,乐在其中!

为什么说每幅画都是一个故事?通过讲故事,培养儿童语文水平,表达能力。学房小学的美术日记长廊,每幅画都有他的日记,还有数学的,一个孩子谈他做数学日记,眉飞色舞。儿童绘画带动了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共同成长。所以说,我们的工作潜力无穷,只要我们去做,把这样一种经验,拓展到其他学科,同样在其他学科中能创造更大的奇迹,或者说更大的成果。运用大课堂,创新新教育成了瀛湖教育闪亮的品牌特征!孩子们幸福无比,教师们也无比幸福!

小专业 铸就大境界 

提升师生美术素养,办人民满意教育。美术靠的是专业,而有些专业老师不一定能接上乡村教学教育地气,不一定能完成小学美术工作任务,而学房教学点没有美术专业的教师,却把美术学科教育搞得有声有色,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三秦都市报》《安康日报》曾推出专版进行报道。

为什么不是美术专业的教师能成就一番作为,主要还是专家引领起了大作用。无论在哪儿,都要有一批人,一个具有向心力的团体。心齐了,干啥成啥。从多年前起,学房教学点就点燃了团体精神。为了孩子们学习木刻版画更扎实,宋安平老师做到了“领头雁、传帮带”,让非美术专业的教师也能锻炼和提高,形成骨干教师队伍,比如:吴凡、李凤娟、李军、李支峰、邹琴、唐明卫等一大批教师主动积极向宋老师请教学习木刻版画、绘画技术,他们利用放学后的“业余”时间,相互交流、探讨、实际操作,使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宋老师说:“在学房,我对教师有种崇敬心情。有人说是传授知识才崇敬他,而我所崇敬的教师是:他们的利益最小化,而他们的付出却是最大化。他们没什么利益,而境界是最高的。他们具备了若干个不足,若干个不如意,仍然忘我工作,仍然要把一个不起眼的小学教育做好,这个精神是伟大的。因此,我走在哪里,都要感谢留守儿童,感谢坚守在校园里的人民教师。”

正是无数个乡村教师的坚守,我们的教育才有了如此之大的转变。若不是这些坚守者,我们的教育就有很大的问题了。山区教师们的坚守,也是学房教学点的儿童版画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好领导,好校长,好教师,好团队,好的忘我的情怀,瀛湖教育才创出了可谓新教育模式,走出了自己的成功之路。

农村的教育不是农村孩子笨,而是教育要跟上去,一定要让孩子享受高等的教育,体现教育的均衡,才是重要的。只要每个教师让留守儿童(农民的孩子)去享受高等的教育,并能为山区儿童享受高等教育付出努力,那么同样是在山区,同样是一所很小的学校,我们也一定会创造出惊人的大作为。

“小版画大美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只是瀛湖教育的一个缩影、一种奋斗精神。他们利用这种让儿童版画的经验走得更广更好的模式,推进了山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和教学创新能力,全力夯实农村儿童基础教育的根基,努力培育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的少年儿童。他们是坚守在山区的人民教师,他们用大爱行动奋力耕耘,追逐梦想!

(朱焕之)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