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教育文苑 > 正文

谁让他产生“自残”的意念

[2025-07-08 14:59:43]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那天,又轮我到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做心理访谈,提前预约的学生还没到,我随意地翻阅着记录本,回想上周和学生交流的情景。

安康高新区第四小学  曾修森

  那天,又轮我到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做心理访谈,提前预约的学生还没到,我随意地翻阅着记录本,回想上周和学生交流的情景。房门突然被打开了,小丽(化名)老师匆匆走进来,神情焦急,身后跟着一位低着头的学生。“曾老师,小雨(化名)刚和我在办公室谈话,说他想自残,请你帮忙看看吧!”小丽老师焦急地给我说。我说:“小丽老师,别着急,我问问怎么回事,看看我能不能帮到他。”我征询了小雨意见:“需要小丽老师和我们一起聊,还是请她回避?”小雨选择让小丽老师回避,他想和我单独聊聊。小丽老师离开了,我看他的眼神目光呆滞,略显空洞,神情暗淡,情绪低落,整个人看起来没有精神。小丽老师离开了。

  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里这时就剩我们两人,我轻声问:“小雨,怎么啦!最近是不是有心事?和我聊聊,看看能不能帮到你!”小雨无意识地抠着手指头,眼含泪水低声地说:“有时觉得……要……要是我不在了,他们会不会更好,更轻松?”这句话像冰锥刺进我的心脏:“是谁让他产生自残的意念?”面前这个只有九岁左右的孩子,眼神里透露的竟是如此沉重的虚无。我决定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一探究竟。

  在沟通交流中,我了解到小雨的世界并不复杂,爸爸是早出晚归的技术工人,妈妈是一位忙碌的美容技师,还有一个备受宠爱的幼儿园弟弟。但在这看似简单的家庭结构下,在儿童的认知世界里,却是暗流汹涌。他眼含泪水告诉我说:“弟弟抢我东西,我打他,妈妈就打我,妈妈永远帮他,向着他!”、“我想和爸爸说一下,他嫌烦,下班回家就累得不想说话......”、“我做什么他们好像都不满意,都是我的错......”其中,最刺痛我的是,他怯生生提出了一个卑微的愿望:“曾老师,能不能帮我给妈妈说一下,我就想……妈妈下次下手打我的时候,能不能轻一点?”我终于弄明白了,此刻的小雨就像是大海上一艘没有动力,没有航向的游轮,孤独地漂泊在茫茫人海中。家庭的忽视和无助,熄灭了他内心的灯塔,让他迷失了前行的方向和动力。每一次被家长误解和忽视,都像是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掀起的巨浪,终于将他推向绝望的深渊。我深吸一口气,轻声回应:“小雨,别难过,曾老师会尽力帮你。”通过沟通交流,我了解了小雨的心结所在,一个心理健康辅助干预计划也在我脑海中形成。

  我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的“工具”,一点点撬开他固化的思维,对小雨的认知进行了重构。深入交流沟通后,小宇的认知迷宫逐渐清晰:“绝对的亲情观”、“过度化的自我审判”“沟通不畅的绝望预判”,就是这些偏差的认知,把他逼进了深渊。我耐心地引导:“小雨,其实爱有多种表达方式!你的爸爸妈妈没有用语言表达,而是用其他方式表达对你的关爱。比如:带你出去玩,给你买好吃的,买漂亮的衣服,买你喜欢的玩具.....”他眼中闪现一丝光亮,似有所悟。接着我们约定,每周过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面谈一次,逐步帮他调整认知,重燃他的心灯。小雨的眼泪消失了,嘴角微微上扬,他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那光,正悄然照亮他心灵的暗角。“曾老师,妈妈爸爸会不会改变爱我,我真的可以变好吗?”他眼中充满了渴望。我坚定地点了点头:“当然可以,只要你愿意,我们一起努力!”随后,我和小丽老师进行了沟通,让小丽老师联系他的父母。小丽老师详细地给小雨的家长说了他的情况,建议他们多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

  后来,经过多次面谈和持续关怀,小雨的情绪逐渐稳定,笑容也多了起来。他也逐渐理解父母的辛劳与爱意,学会了用积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家庭关系也在悄然改善,父母更加关注他的感受。那艘迷失的游轮,终于找到了方向,缓缓驶向了温暖的港湾。我了解到,他现在能主动与家人沟通,分享内心的想法,父母也变得更加耐心和理解了。每一次的进步,都是他心灵成长的最好见证。那曾经暗淡的眼神,如今闪烁着自信与希望的光芒。后来,我多次和小丽老师沟通了解,追踪调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雨的变化结果令人欣慰。

  事情过去了,小雨内心的阴霾逐渐散去了,他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父母每一次的微笑,每一次的拥抱,都在无声地告诉他,爱与希望从未远离。我相信他再也不会有“自残”的意念了。但他的那句低语,却像一道的光不断拷问灵魂——“是谁让他产生自残的意念?”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考。小雨的故事,时刻提醒着我们,关爱与理解,是治愈心灵创伤的良药。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每一颗心也是独一无二,每一个生命更是独一无二,守护它,需要父母指尖褪去粗野,需要老师眼中永不迟到的觉察,更需要社会编织起一张无懈可击的“生命守护网”——将心理健康教育深植课程核心,让家庭支持资源触手可及,让危机干预通道永远绿灯长明。生命教育没有旁观者,只有当“家庭、学校、社会”凝结成一体,在“孩子心灵关爱”这件事上真正同频共振,才能让每一个生命发出璀璨的光。这光,将值得我们拼尽全力去守护。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