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教育文苑 > 正文

扁担上的脊梁

[2025-07-08 14:58:40] 来源: 编辑:沐沐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盛夏七月,广西灌阳县的乡间小路上,一个瘦削的身影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平利县大贵镇中心小学   寇玉燕

  盛夏七月,广西灌阳县的乡间小路上,一个瘦削的身影在阳光下格外醒目。18岁的刘燕肩挑扁担,两头沉甸甸的编织袋随着步伐轻轻晃动——那是她高中三年的全部行李。当千万考生在鲜花簇拥中乘车离去,这个农村姑娘独自踏上三十里归家路的身影,如一枚质朴的印章,在时代画卷上刻下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印记:自强不息

  这根磨得发亮的扁担,挑起的何止是行李的重量?一端担着生活的艰辛:父母务农,哥哥打工,她早已习惯凌晨五点起床挑水做饭;另一端则承载着生命的尊严:“我不做,就落在妈妈肩上”的朴素担当,让稚嫩肩膀在重压下愈发坚韧。面对突如其来的网络关注与资助,她婉拒所有捐款,选择在县城餐馆打工挣学费:“我还是我,未来的路还得自己走”——这份清醒与独立,正是自强的灵魂所在。

  刘燕肩上的扁担,恰似一把钥匙,开启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的密码箱:农耕文明的坚韧血脉

  这根木质扁担,曾挑起黄河岸边的粟米、江南水乡的稻谷。我们的祖先在“汗滴禾下土”的劳作中,淬炼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生存哲学。如同《诗经》中“昼尔于茅,宵尔索绹”的吟唱,中华民族的自强从不是豪言壮语,而是日复一日的躬身力行。

  抗战时期,千万民众用扁担为前线输送物资;西南联大学子肩挑书箱徒步三千里求学。历史学者章百家指出:“中华民族每逢存亡之际,总能在负重前行中开出生路。”刘燕踏着露珠前行的剪影,与这些历史画面在精神谱系中遥相呼应。

  改革开放初期,安徽小岗村农民肩挑粮担走向市场,浙江义乌货郎用扁担“挑”出全球商都。刘燕计划暑假卖凉粉攒学费的务实态度,正是这种“穷则思变、实干兴业”民间智慧的当代传承。

  刘燕引发的集体共鸣,恰似一面明镜,照见当代社会某些精神钙质的流失:过度呵护下的“脆弱基因”。城市校门口每日上演家长替初中生背书包的场景,大学生将脏衣服快递回家的新闻频现。教育专家孙云晓忧心:“当孩子失去负重前行的体验,便难以长出强健的精神骨骼。”刘燕能肩挑百斤走山路的体能,映衬出某些“脆皮青年”的生活困境。

  崎岖山路上,刘燕挑扁担的身影渐渐远去。那根磨得发亮的扁担,终将被行李箱取代;但挺直的脊梁与沉稳的步伐,已为时代铸就精神坐标:真正的自强,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在负重前行的路上走出自己的节奏。当无数这样的微光汇聚,便是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星河。这根扁担所承载的——那在艰难中不折腰的韧性、在诱惑前不迷失的定力、在平凡处见光芒的品格,将永远成为中华文明破浪前行的压舱石。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