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教育动态 > 正文

西安市第六十三中学:助力“双减”,漫笔绘童年

[2024-03-20 15:22:36]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为落实“双减”政策,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家乡的热情,提高其写作能力,西安市第六十三中学六年级三班开展了以“家乡的习俗”为题的优秀作文展示活动。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为落实“双减”政策,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家乡的热情,提高其写作能力,西安市第六十三中学六年级三班开展了以“家乡的习俗”为题的优秀作文展示活动。

家乡的风俗——端午包粽子

  “五月五,过端午,划龙舟,吃粽子”,在我的家乡,端午节必不可少的就是粽子,每当提起它时,我的口水就会"飞流直下三千尺"。

  想要吃热气腾腾的粽子,首先就要准备材料。妈妈和奶奶一大早就开始忙活,购买粽叶和粽子的馅料:大枣、红豆、蛋黄等等。待一切准备就绪,就要动手包粽子,想包什么馅,就包什么馅,完全凭自己的口味。

  奶奶教我先拿两片棕叶,十字交叉,用勺子在盆里舀上一点米,装在十字交叉的地方,竖着转一圈,再横着转一圈,最后用绳子绑上。因为我做的是纯白米,所以不用夹红枣,如果要做红枣蜜粽,那还要在米中掏洞,将红枣放进去后,再用米封口。

  粽子包好后,赶快让它们在锅里开心地泡上“热水澡”。等到煮熟之后,折开粽叶,大米混杂着粽叶的清香扑鼻而来。吃到嘴里,又软又香,百吃不厌,大人小孩都不经馋。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家乡习俗,甜甜蜜蜜的粽子是我永远无法忘记的美食。

  张老师点评:

  小作者语言精炼,叙事清楚。以家乡端午节包粽子为题,详细介绍了包粽子的做法,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是一篇优秀的习作范文。

  小作者简介

  鹿伟博,12岁,西安市第六十三中学小学部六年级三班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待人真诚友善,是同学们的好伙伴。

  座右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家乡的风俗——冬至包饺子

  冬至这天,家家都吃饺子。

  饺子最早起源于东汉,用面皮包裹上有祛寒效果的药材,形似耳朵,以避免人耳朵上生冻疮,所以又称"娇耳"。饺子象征着全家团圆,因为"饺"与"交"谐音,有相聚的意思,所以包饺子有全家团聚合欢的寓意。

  包饺子要先擀饺子皮,做饺子馅,最后才包饺子。将一块块分好的面团擀成一张张手心大的面皮,再将馅儿放到面皮上,双手对折捏紧,一个个饱满的饺子就做好了。如果饺子边缘无法捏紧,也可以稍微沾一点水,这样就能保证饺子煮不烂。望着盘子里胖嘟嘟的饺子,忍不住想立刻将它吞入肚子中。

  待饺子全都包好后,接下来就要煮饺子了。在锅中放上适量的水,把水烧到沸腾,加少许盐,将水饺倒入锅中,用锅铲轻轻翻动。煮饺子时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添冷水,加入冷水烧开后再次加入冷水,重复三次,水饺就煮熟了。

  将饺子端上桌,夹起一个饺子嚼一嚼,香味顿时在嘴巴里散开,别提多美味了!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家乡习俗,在寒冷的冬至节,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水饺,真是让人温暖又舒心啊。

  张老师点评:

  本文采用说明文的体裁,详细介绍了包饺子的工序,而对吃饺子的相关内容一笔带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是一篇值得同学们学习的优秀文章。

  小作者简介

  毛韵涵,今年12岁,就读于西安市第六十三中学小学部,喜欢唱歌、画画,特长是书法。

  座右铭:只有拼搏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果实。

家乡的风俗——压岁钱的由来

  过年时常常会收到“压岁钱”,可你知道“压岁钱”的寓意是什么吗?这得从一户姓管的人家说起。

  相传,古代过年时常常会有一种名为“祟”的怪物出没,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孩子的头,孩子都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患上重病。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管氏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祟”闯进家里,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于是,“压岁钱”也衍生出了“岁岁平安" 的寓意,用以表达长辈对于晚辈的祝福和期许,由于这美好的寓意,“压岁钱”这一习俗便流传至今。

  张老师点评:

  文章开头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内容叙述自然、结构紧凑,小作者详细介绍“压岁钱”的来历,为同学们丰富了课外知识。由此可见,小作者是一名爱阅读、留心生活的孩子。

  小作者简介

  张晨光,男,12岁,就读于西安市第六十三中学小学部六年级三班,喜欢阅读,多次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阅读之星”。

  座右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家乡的习俗——贴春联

  贴春联是家乡春节必不可少的活动。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家家户户都要把红色的春联贴在门上,用来辞旧迎新,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据说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的最初用意是求平安。据古书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宫廷里就有人在桃符题写联语了。宋代王安石的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新桃”“旧符”指的就是桃符。渐渐地,制作桃符的材料便由桃木板变成了纸张,于是就有了春联。

  写春联有讲究。春联的上下联字数要相等,对仗要工整。同时,上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是上声或者去声,下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是平声。比如“春满人间百花吐艳”“福临小院四季常安”这副对联,两联字数相等、对仗工整,“艳”是去声,“安”是平声,所以“春满人间”句应为上联,“福临小院”句则为下联。

  贴春联也有讲究。上下联的位置不能贴错,首先看横批的书写方式,如果横批是从右往左书写的,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则贴在左边。

  贴春联,不仅是为了营造出新年喜庆祥和的气氛,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张老师点评:

  文章以贴春联为题,详细讲述了春联的来历、写春联和贴春联的讲究,是一篇详略得当的说明文!

  小作者简介

  陈方韵,男,今年12岁,六年级三班学生。待人真诚友善,热爱运动,最擅长的运动是羽毛球。

  座右铭:即使失败一百次,也不要后悔一次。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