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康高新区第四小学语文教研组秉承“求真务实,守正创新”的理念,以“双减”为契机,聚焦课堂教学,以研促教,着力提升教师素养,形成了鲜明的教研特色,为夯实第一课堂,守好教育教学主阵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题研究为载体,以研促教提质量。
聚焦课堂教学,以课题研究为载体,通过组内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努力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语文教学提质增效。围绕教务处申报的省级课题和教研组申报的区级课题拟定了《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对策略》,提出了“25+15”优质课堂教学模式,并进行初探,以实现“边学边教、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以组内各种展示课课型为案例进行探究分析,逐步推进。经过一轮的教学实践课堂展示,老师们能够慢慢转变观念,学会向课堂挤时间,向课堂要质量,向课堂要效果,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的训练场,将课堂的双线结构、人文主题和单元要素通过听、说、读、写巧妙贯穿课堂之中,改变了以往依托现成课件进行教学的行为,尝试上裸课,还原了课堂的本真;教研组申报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落实语文要素的策略研究》课题,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实践,成功结题。申报的《小学语文单元统整教学之实践研究》课题,也已立项成功,正在研究中。截止目前,语文教研组先后承担有区级课题《语文教学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相互作用》《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有效性研究》《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性研究》《小学班级共读共写有效策略研究》等并成功结题。同时,鼓励本组教师积极参与市级课题研究,有四位教师已参与学科带头人梅嘉慧老师申报的省级课题;多项语文学科教科研成果在市区级获奖,组内教师创作的微课《缩句》在安康市第七届微课与信息化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
精细化解读教材,为高效课堂奠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教师只有深入、透彻地解读教材,才有可能向学生奉献一堂耐人寻味的好课。而教材研读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在教材研读上下好功夫。每学期初,语文教研组都会安排每个备课组对本组教材进行全面解读,让每位教师对整本教材有一个系统性的熟知。每两周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开展一次单元教材解读,每周对单篇教材进行解读,努力让每位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达到更精准有效,为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奠定基础。
集体备课“六备”法,同伴互助促成长。
“一备”是个人钻研教材。这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在集体备课之前无论是主备人,还是参与者都应提前学习课标,把握好学段目标;解读教材,分析语文要素,深入挖掘教材,不仅要把握教材内容,抓住教材的重难点,还应处理好教材和学生以及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二备”是个人搜集信息。在集体备课前要多方面的搜集与教材相关的各种信息、各种可为本节课所用的资源;“三备”是修改初案。对主备人提前完成的备课初案进行学习,并在初案稿上进行二次修改;“四备”是进行集体备课。每周三下午集体备课时,每个组员参与说课,从教材分析、单元要素、课时目标、教学重难点、作业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说课完毕,由主备人针对设计初案进行分享,组员针对初案进行交流,研讨。对备课、作业、课件面对面修整,在交流修整的基础上主备教师将交流结果形成基础共案;“五备”是做个性化处理。每位教师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再次备课,既可以对环节调整,也可以板块变动,更可以创新发挥。同时要在语文书上认真做重点批注,做为常规检查项;“六备”是撰写教学反思。每位教师上完一节新课后,要及时进行反思,并写下高质量哲思。
观摩名师课堂,促进专业成长。
在组内力推名师课资源,把这项工程当作一项常规工作坚持不懈,从制定计划,到精选推荐名师课视频,检查反馈,观后实践等多举措推行观名师课任务。旨在借助优质资源,不用长途跋涉就能很轻松学到新理念,新方法。引导教师向名师靠近,为自我赋能,为快速有效提高业务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开辟一条捷径。
分钟精话哲思分享,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语文教研组结合本组教师的结构特点和外出培训学习的内容特点,对每位参与培训学习的教师进行点对点地安排,并率先在组内推行参培教师一分钟精话哲思分享活动,着力提升教师的思考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培养语文教师写文章的精准、高度凝练的表达能力,提高分享的有效性,进而发挥骨干教师辐射作用。
引导阅读与写作,为专业成长赋能。
引导组内教师阅读专业书籍,坚持撰写教育反思随笔。采用碎片时间学习、定期集中学习、假期轮流分享等方式发动教师阅读学校定稿的《语文建设》专刊、《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陈忠云校长赠送的《乐教语文》等专业书籍。要求组内教学能手带头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文章,并指导青年教师撰写学习感悟、随笔,达到共同提升专业素养的目的。
学而不息,思而不止,行而不辍。行走在教研的路上,高新四小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将紧跟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反思,不断提高个人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为打造高效课堂,学校育人质量提升持续发力。(杨红 王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