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教育动态 > 正文

汉滨区晏坝镇晏坝初级中学巧打“组合拳”落实落细“双减”工作

[2021-12-02 19:41:22] 来源: 编辑:周舟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双减”是小切口,大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和具体行动,同时“双减”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探索、建模、迭代、创新。“双减”落地已过100余天,下一阶段,中小学校应该如何主动进阶?如何打好“双减”实施的“持久战”,汉滨区晏坝镇晏坝初级中学经过摸索,不断总结完善,巧打“组合拳”落实落细“双减”工作,走出了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双减”之路。

 “双减”是小切口,大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和具体行动,同时“双减”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探索、建模、迭代、创新。“双减”落地已过100余天,下一阶段,中小学校应该如何主动进阶?如何打好“双减”实施的“持久战”,汉滨区晏坝镇晏坝初级中学经过摸索,不断总结完善,巧打“组合拳”落实落细“双减”工作,走出了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双减”之路。

汉滨区晏坝镇晏坝初级中学,位于安康市汉滨区南部的晏坝镇中心社区五组,始办于1980年,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单设初级中学,为典型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学校历来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管理,这源于学校单亲家庭孩子或者重组家庭的孩子高达38%, 仅仅八年级40名学生中就有17名学生是单亲家庭,这些孩子本来就缺乏健全的关爱,心灵不健全的后果就是性格怪异,不合群,要么自闭,要么在爷爷奶奶娇惯下脑懒,多数基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理能力,心灵还非常脆弱,稍有不慎被老师批评就寻死觅活,或者直接不来学校面临辍学。这些孩子的教育全靠班主任严慈相济的关爱和不厌其烦的家访还收效甚微。

实施“双减”工作以前,学校也一直在苦教苦学中尝试破茧成蝶,但留守儿童在放学后的社区聚集,带来了一系列安全隐患的同时,兼有不同程度的参与辅导班补课的现象。

经过学校反复研判观察,该校在去年秋季开学就果断做出所有学生在校上晚辅导的决定,但因为没有政策支撑,我们也是如履薄冰。在国家提出“双减”政策九秋九月,该校在提升教育质量与减轻家长负担的路上没有畏惧,没有裹足不前,在吃透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打出了结合学校实际的“组合拳”。

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营造温馨环境

学校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累计投资15万元,改造了学校公共卫生间,24个蹲位全部安装水箱,使之成为真正的水冲式厕所。粉刷综合楼、公寓楼墙裙;投资7万元为每位教师办公室安装了净化水,教师学生直饮水有了保障,这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提升了学校“硬环境”。

提升管理水平,为“双减”做好组织保障

学校从优化班主任队伍为切入点,重组学科教师任教学科,力争达到最优化。把全校教师按照党建团队、教学团队、德育团队、后勤团队四个随时能聚集,又随时能替补的组合团队组织。同时用一周时间,做学生的开学教育,让全校师生学习吃透文件要领,培训安全常识,开展内务整理规范大比武,为实施“双减”做好了一切组织和后勤保障。

深耕课堂改革,规范常规作业管理

落实“双减”的首要任务和核心理念就是要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在落实“五育并举”的基础上,脚踏实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双减主战场在课堂,培优补差主战场也在课堂,为此要从文化氛围创设、课堂模式建构、学习內容统整等维度来深化、深耕课堂改革。学生行为规范的优劣直接危及课堂效果的好与坏乃至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本学期,该校把规范课堂常规作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和抓手,从校园作息时间调整后的铃声调整,到预备铃的设定,课前书桌的整理规范培训,大到课前候课唱歌,小到上课学生双手如何放置,举手举哪一只手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和持续的跟进培训,学生一上课就把精气神都聚集到课堂上来,同时要求每位教师上课必须关注学生听课的效果,一节课及时组织教学行为习惯的矫正不少于三次。对作业的布置不仅仅是量上的规范,更多的设计合理性的协调把关,确保学生课外作业严格不超过90分钟,并每日公示,接受学生和家长的监督。从作业布置走向作业设计,从作业检查走向作业监控。“教师下题海,学生荡轻舟”,变传统“狂轰滥炸型作业”为“精确打击型”作业。最明显标志是不再购买市场粗制滥造、低劣作业,要求教师自己依据学情,通过选题、改题、创题来设计作业,从预设性作业走向动态生成性作业。理顺预习性作业、巩固性作业、探究性作业、拓展性作业之间的关系;挖掘作业文化育人功能;重视作业对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及全面成长发展的作用。变事后监控为事前提醒、服务,提高教师作业设计新基本功培训,举办优秀作业评改细节研究会。

挖掘有效资源,课后服务助推学生成长

实施“双减”后,大多数情况下,学校只认识到“量减的问题,家长最担心的是孩子在学校由于作业严格控制和审核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也就是只关注“量”的减少,而忽略“质”的提升。学校要做提升教育质量的主阵地。如何开发出具有地方和校本特色的课后服务,把孩子从玩手机游戏、社区聚集等活动中“争”回来;如何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课堂教学和丰富的课后服务。持续做好具有校本传统特色的读书分享活动,坚持让教师读书带动学生读书,每周三早读时间的读书分享活动成为全校师生最期盼的校园生活之一。让大课间的韵律操真正舞动起来,本学期体育组顺应学生关切,教授学生的课间操《大梦想家》就是网红课间操。师生共舞的视频传到网上点击量过万,每每成为学生第二期盼。设计符合学校校情、晏坝地域实际的特色课程,用象棋、篮球、绘画、乒乓球、足球、羽毛球、阅读、舞蹈八个学生爱好、教师能快速上手的课程充实课后服务。从为活动而活动,为打发时间而无目的活动,走向活动选择、开设与学生特长、爱好、兴趣关联。从统一共性活动,走向私人定制的个性化活动,最终构建可自主选择的活动超市。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活动,鼓励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校外研学旅行,鼓励有条件学生假期参加艺术培训班,鼓励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同时选修课、社团课程为一生一特长、一生一喜欢锻炼项目搭建平台与服务,实现规范加特色、合格加特长的活动目标。让学生真正从课后服务中找到了成长的快乐。

开展大家访,引导家长了解学生发展需求

家长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参与者,要认识到知识之外的能力发展才是孩子成长隐性的刚需,“双减”政策正是改变育儿观念的契机。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家委会的形式,引导家长提升自身育人素质和能力,理性规划孩子未来发展方向,不要盲目跟风送孩子去参加城区校外培训。借助《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东风,发挥好家长学校作用,让家长教育理性回归,把学校学习作为孩子"主食、正餐",参加社会学科培训为孩子"副食、加餐",注重孩子的快乐、幸福及全面发展。

落实落细大家访活动,对学校每一位学生都要求一学期至少家访一次,旨在了解学生回家后家庭教育现状,上门解读“双减”背景下的家庭教育目标和理念传导。引导父母关注陪伴孩子质量,提醒父亲在孩子童年、少年时期父亲陪伴决不能缺席,抽出时间多参加家长会;教会家长与孩子进行有效艺术沟通;丰富家庭生活,提升孩子在家幸福指数;鼓励同龄家庭之间"拼养",轮流、错时带孩子去游玩。

研究考试形式,发挥考试指挥棒导向作用

正确、辩证对待考试,研究出有理念引领、技术支撑、有信度、切实可行的考试形式;引导教师自己出题考期中试,建立熟题库,在命题立意、情景、设问上做文章,要“反套路”“反刷题”“反死记硬背”。

高度重视音、体、美教学,引导教师不让音、体、美走向应试之老路。要从单纯选考技能走向考查素养,从强制突击变成兴趣、习惯、常态。决不要把音美艺术教育被绑在应试战车上,不让短视、功利性考试副作用在音美学科重演!

“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引导并努力做好学生、家长、教师、校长、培训机构、社会公众等各方工作。唯有做到合力育人、标本兼治,回归教育本质,“双减”才能真正落地开花。

(王宗锋)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