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勉县镇川镇中心小学美术教师聂金刚以创作“连环画”的形式,在校园里掀起学习党史热潮。这一新颖的党史学习教育形式形象地告诉青少年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伟大事业要接力传承。
熟悉的“连环画”风格图片,描绘了党在成立之初许多被历史铭记的画面,还有创作者娓娓道来其背后的故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青年》是源头
20世纪初,辛亥革命失败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面貌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思想混乱的社会乱象,将出路问题再一次摆在中国人面前。正如《觉醒年代》发出的疑问:“这样的中国还有救吗?”1915年,从日本归国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向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发起猛烈进攻,在茫茫黑夜中唤醒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中国青年。
青年毛泽东展现了《新青年》的强大影响力
长沙街头,滂沱大雨里,青年毛泽东冒雨而来,不怕衣衫淋湿。而随着毛泽东一脚踏开地上那混沌的死水,也预示着他在《新青年》的引领下即将掀开中国革命最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动结束后,如何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范围,让更多的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并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这些历史任务摆在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面前。
此前的1918年,李大钊与高一涵等人在北大小范围地组织了一个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为保密,他们专门取名为“马尔克斯”研究会,以使外界以为团体主要研究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学理论。1920年3月,李大钊又指导邓中夏、高君宇等人在北大秘密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后经校长蔡元培同意,北大在第二院西斋为研究会拨了两间房子,一间做办公室,一间做图书室,名曰“亢慕义斋”(Communism音译)。房间与校长办公室相距不远,有校警站岗,比较隐蔽。
正是在“亢慕义斋”里,第二次赴京的毛泽东阅读了大量有关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书籍,使其“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三十年后,这位昔日的北大图书馆助理员,于北京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中华民族的解放。
怀忧患之心,立强国之志
随后短短一年间,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旅日、旅法勤工俭学青年……各地早期共产党组织如新蕾般发芽,这都使得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瓜熟蒂落、呼之欲出。与此同时,密切关注中国国内革命形势发展的共产国际和列宁也秘密派出使者前来帮助中国年轻的共产党员们。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秘密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喷薄而出,从此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聂金刚,中共党员,勉县镇川中心小学美术教师
(聂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