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资源作为德育的有效载体,为学校德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从挖掘历史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生活资源等四个方面就如何挖掘本地课程资源,拓展学校德育途径,提高德育实效进行了阐述,以期促进全县学校德育工作。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合格接班人的道德素养,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学校在强化德育的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德育形式单一,内容空洞,程序化的说教多,联系实际少,德育工作呈现出假、大、空的现象,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那么,挖掘本地课程资源,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拓展德育途径,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形式,提高德育实效就显得非常必要。
我县地处秦、豫、鄂三省交界之地,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历史源远流长,这为学校德育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源。如在赵川镇滔河大桥边山上建有前坡岭战斗遗址纪念碑,在富水镇保留有汉古墓群遗址、闯王宫和练兵场,在清油河镇保留有京娘庙遗址,在烈士陵园静躺着众多革命烈士。每每看到这些,就会联想起众多历史人物和许多动人的故事。挖掘这些历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了解历史、崇尚英雄、爱我中华”主题教育活动,向学生讲述历史故事,了解历史人物的奋斗历程,从而缅怀英烈,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德育与本地丰富的历史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是行之有效的德育途径,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县山青水秀,风光秀丽,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是一个特色旅游强县。在丹江之边的金丝峡镇,有闻名遐尔的国家级森林公园——金丝大峡谷,峡内景色奇异,既有华山之险,又有黄山之美,山连山,洞套洞,潭连潭,三峡抱一寨,九曲十八弯,峡内十几级瀑布从天而降,悬泉飞漱,姿态动人,美不胜收,公园内古树参天,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有多种珍稀动植物,被人誉为“生态王国,峡谷明珠”。 距商南县城20公里的试马镇栗子坪村上苍房生态旅游胜地,总面积约27平方公里,是一个集奇峰、幽谷、深涧、飞瀑、碧潭、蟒林、古藤、古寨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景区内古藤缠绕,奇石林立,溪流蜿蜒,山重水复,风光奇旎,俨然一座生态迷宫,天然氧吧,令人神往,叫人陶醉,是一个休闲养生、观光旅游、高山揽胜的好去处。赵川镇三河有龙潭,水清澈碧绿,潭深不见底,投石不闻声,传说此潭与海眼相连。城关街道办捉马沟村以北的老君山老君观,为商南县道教协会所在地,沉淀了道教数百年的精髓,香客虔诚,络绎不绝,有20多处景点,集生态、宗教、探险为一体,是郊游休闲的好去处。还有县城寺沟公园等众多自然景观,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这些自然资源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拓展了德育渠道和空间,丰富了德育内容,学校和家庭可就地取材,开发运用。如在周末休息日或节假日,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或家长同孩子一块)举行主题游览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各景点游玩,感受自然界的神奇与伟大,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及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信心,寓德育于山水之间,不亦乐乎。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这道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让德育回归生活,回归教育的本质,对学生实施生活德育,促进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以不断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是当前我们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现实需要。挖掘生活德育资源,从生活中学习,再实践于生活是德育的有效途径。一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德育主题。学校或教师要能结合本地实际,将学生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中的德育资源有机整合,形成分阶段、有主题、有方案的专题德育系列化活动方案,做到有标可奔,有的放矢。如:五爱篇主题、自理篇主题、自律篇主题、感恩篇主题、勤劳篇主题、节俭篇主题、关爱篇主题等。二要依据德育主题,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自主构建道德观。如:课外让学生观察生活,收集了解父母一日的工作时间安排,感知父母的辛苦与繁忙;记录并计算自己一日的花费开支及来源,增加对父母养育的感激之情,知道应怎样孝敬父母做个好孩子;记住父母的生日,并对比父母过生日与自己过生日的情景,从中体会浓浓的亲情,从而学会感恩;从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之中,学会心中有他人;学习周围的人面对困难的态度,从而使自己勇敢面对困难,磨炼自己坚强的意志;深入田间,观察农民伯伯耕种过程,从农民伯伯劳动生产的过程中,感受“粒粒皆辛苦”,使自己养成爱惜粮食、勤俭节约的习惯;主动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克服懒惰,养成勤劳的习惯…… 这样,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让学生走进生活,有机的将德育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是德育的内容与形式更贴近实际,更易取得良好育人效果。三是适时引导,回归理性,构建正确道德观。因受诸多因素影响,学生道德观的形成有时会偏离正确航向,这时学校和教师的引领作用就凸显出来。作为学校,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和班级文化,对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起到潜移默化作用。作为教师,要善于通过和学生的对话交流,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引领形成学生共识,回归正确航向,促进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形成。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传播途径越来越广,学校德育已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说教,学校的图书室、电视、网络均是德育的有效资源,合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德育中的作用,可以拓宽德育途径,丰富德育内容,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目前,我县各中小学校图书室均有一定规模的藏书,种类齐全,内容广泛,相当多的班级还建有“图书角”、“班级图书馆”等,这些图书基本能满足各年龄段学生阅读,是学生最大的精神食粮聚集地。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特点及需求,选择推荐合适篇目供学生阅读,同时,教给学生读书方法,适时开展读书竞赛活动,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他们博采众长,在遨游书海的过程中陶治自己情操,升华自己品格,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逐步成为一个有良好道德素养的人。电视和网络传播信息快,信息容量大,直观性强,视觉效果好,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是德育重要的课程资源。同时,电视、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通过收看优秀电视剧、动画片,增强分辨是非能力,培养责任感和爱心,学会合作与健康生活,秉承传统美德,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网络平台搜集处理相关信息,开阔视野,补充课内,服务于自己的学习,进而了解世界巨大的变化,感知祖国日新月异的进步,牢固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因此,就地取材,挖掘学校及家庭的文化资源,服务于学校德育工作,是一条不可或缺的德育途径,已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广大教师的重视。 参考文献:《商南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