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中学第三党支部 杜珊珊
车轮碾过河西走廊的苍茫,目光掠过祁连雪峰的巍峨,青甘大环线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的旅程,更是一次涤荡心灵、淬炼信念的精神跋涉。在这片承载着千年丝路荣光与新中国建设史诗的土地上,每一次信号的满格、每一段坦途的延伸、每一眼辽阔疆域的震撼,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关于奋斗、奇迹、深沉家国情怀的宏大故事,也为新时代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最鲜活、最磅礴的课堂。
一、 动脉纵横:基建伟力,重塑时空的生命线
踏上这条环线,最直观、最震撼的感受莫过于祖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恢弘与坚韧。
天路入云端,血肉铸丰碑:穿越昆仑山口,仰望青藏铁路如巨龙盘桓于世界屋脊,我们无法忘记那条“用生命铺就”的青藏公路。回溯1954年,慕生忠将军率领筑路大军,仅凭简陋工具,在“生命禁区”以平均每公里牺牲1.5人的代价,用79天打通可可西里,7个多月贯通格尔木至拉萨。川藏、青藏公路同时通车,4360公里路网下,是3000多座永恒的烈士丰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两路精神”,是刻在这片土地最深的基因。它告诉我们,今日的坦途,是昨日无数年轻生命以血肉之躯换来的尊严之路、发展之路。这本身就是对青少年最深刻的牺牲精神与奉献担当教育。
戈壁变通途,荒漠起新城:昔日“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外,如今是平坦如砥的连霍高速;曾经风沙肆虐的柴达木盆地,铺设着穿越“无人区”的现代化公路网。从青海湖环湖公路的精美,到敦煌沙漠公路的壮阔,再到张掖丹霞景区栈道的巧夺天工,“通乡油路、通村硬化”的毛细血管已深入西北腹地。这不仅仅是路的延伸,更是发展机遇的拓展,是偏远地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桥梁。它无声地诉说着国家对每一寸领土、每一位公民的承诺与担当。
信号越千山,数字连万家:更令人惊叹的是现代通讯的触角已延伸至最偏远的角落。在鸣沙山巅,游客可以直播大漠落日;在茶卡盐湖,实时分享“天空之镜”的奇幻;甚至在可可西里边缘,科研人员和巡护员也能保持稳定通讯。5G基站如同新时代的烽燧,将戈壁荒漠、雪域高原无缝接入“数字中国”的版图。这打破了地理的隔阂,让边疆不再遥远,让信息与机遇得以共享。它展示了中国在尖端科技应用与普惠民生上的决心与能力。
二、 疆域无垠:辽阔国土,血脉相连的家园
青甘大环线,是一场对祖国辽阔疆域最直观的朝圣。
地理的史诗:从青海湖的浩瀚湛蓝,到门源油菜花海的灿烂金黄;从祁连草原的苍翠无垠,到张掖七彩丹霞的瑰丽奇幻;从嘉峪关的雄浑悲壮,到敦煌莫高窟的千年辉煌;从柴达木的苍凉壮阔,到鸣沙山月牙泉的沙漠奇观……色彩丰富至极的地貌景观,在几千公里的环线上次第展开。这不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对国土之广袤、山河之壮美、自然之神奇的深刻体认。行走其间,方知“地大物博”并非虚言,一种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与自豪感油然而生。
历史的回响:这片土地,是汉唐丝路的咽喉,是霍去病饮马瀚海之地,是左宗棠抬棺收复新疆的起点,也是西路军浴血奋战的战场。在玉门关的残垣断壁前,在嘉峪关的巍巍城楼下,在高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里肃穆的烈士遗物前,历史的风云扑面而来。它无声地诉说着:今日我们所见的每一寸和平安宁的土地,都浸染着先辈的鲜血与汗水,都铭刻着守护与开拓的传奇。这厚重的历史感,是培养青少年历史观、民族认同感的绝佳教材。
民族的共融:环线沿途,汉、藏、回、蒙古等多民族和谐共居,不同的语言、服饰、风俗、信仰交织成一幅多彩的画卷。塔尔寺的经幡、门源的牧场、敦煌的飞天、阿克塞的毡房……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这直观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活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生动的实践课堂。
三、 青年接力:在时代坐标中点燃爱国薪火
青甘大环线上的所见所感,最终都应汇聚成一个核心命题:如何让这份对祖国山河的赞叹、对建设成就的震撼、对先辈牺牲的敬仰,转化为新时代青少年深沉、持久、奋进的爱国力量?
1、从“看见”到“理解”,深化认知认同:
讲好“路”的故事:不仅展示公路铁路的壮观,更要讲述筑路史上的“两路精神”,讲述科研人员攻克冻土难题的智慧,讲述养路工三代坚守的平凡伟大。让青少年明白,伟大成就的背后是艰苦卓绝的奋斗、百折不挠的意志、集体主义的协作和科学创新的力量。
解读“网”的意义:解释信号覆盖背后的国家战略与民生关怀。让青少年理解,在偏远地区铺设基站、架设光缆,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国家主权在信息空间的延伸,是消除数字鸿沟、实现共同发展的庄严承诺,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感悟“土”的珍贵:通过壮美山河和厚重历史,引导青少年深刻认识国土资源的宝贵、国家统一的神圣、民族团结的重要。理解“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深刻含义,树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信念。
2、从“感动”到“行动”,激发责任担当:
化震撼为使命:当无数青年聚集在鸣沙山,只为参与万人托举巨幅国旗、同唱爱国歌曲时,那种集体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是直击心灵的。要引导他们将这种激情澎湃的瞬间,转化为“强国复兴有我”的持久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榜样立志向:讲述环线上涌现的当代奋斗者:扎根沙丘种梭梭树的青年、利用网络平台推广家乡特产的牧民、守护生态的巡护员、传承非遗的手艺人……让青少年看到,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立足岗位、建设家乡、服务社会的具体行动。鼓励他们思考:我能为这片壮丽的土地做些什么?
重走“路”与“思”:推广甘肃“重走长征路”思政实践、青海湖生态科考等模式。让青少年用脚步丈量国土,用身心体验历史,在实践中感悟精神。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达坂感受筑路艰辛,在戈壁徒步中体会先辈开拓的艰难,在红色遗址前沉思信仰的力量。这种“行走的思政课”,效果远胜于静态的书本知识。
3、从“传承”到“创新”,续写时代华章:
弘扬“开路精神”:将“两路精神”、航天精神、塞罕坝精神等熔铸为新时代的“开路精神”——即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甘于奉献、敢为人先。鼓励青少年继承这份精神财富,在科技攻关、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新“战线”上,勇当新时代的开路先锋。
拥抱时代机遇:引导青少年认识到,今日中国提供的广阔舞台(如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科技强国等),正是他们施展才华、报效祖国的绝佳机遇。鼓励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用知识和创新为祖国的山河增添新的荣光。
四、山河为证,青年当歌
青甘大环线,是一条地理的纽带,更是一条精神的动脉。它让我们亲眼目睹:祖国的伟大,在于其辽阔壮美的疆域,在于其改天换地的基建伟力,更在于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牺牲、无私奉献的赤子之心。当青少年在这片土地上,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建设的脉搏,领略到山河的壮阔,体悟到精神的伟力时,爱国的种子便已悄然深植于心。
这份爱,不应仅是旅途结束后的短暂感动,而应成为融入血脉的信念、扛在肩头的责任、指引前行的明灯。让新时代青年,从青甘大环线的启示出发,传承“开路精神”,胸怀“国之大者”,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继续书写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爱国华章,让五星红旗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在时代的最高峰上,永远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