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教学随笔 > 正文

以“四为”为笔,绘教育减法新章

[2025-07-01 16:06:05]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身为教师,我时常思索探寻教育的真谛。眉县“四为课堂”理念以“想学为前提、会学为目的、学情为基础、自主为方式”为核心要义,为教学指明方向。

——“四为课堂”理念下的思与行

眉县齐镇联合小学    马 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身为教师,我时常思索探寻教育的真谛。眉县“四为课堂”理念以“想学为前提、会学为目的、学情为基础、自主为方式”为核心要义,为教学指明方向。“想学”需激发兴趣 ,“会学”要培养能力,“学情”是教学依据,“自主”为学习方式。恰逢“双减”推行,二者相互呼应,让我在教学中不断萌生新的感悟与思考。

点燃兴趣,减去枯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动力。以往刻板的语文教学磨灭学生兴趣,在教授《北京的春节》时,我先开展“春节习俗分享会”,学生们踊跃发言,分享自家守岁、拜年、制作特色美食的经历。接着,我播放各地春节民俗纪录片,热闹的庙会、精美的舞龙舞狮表演,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有学生兴奋地说:“原来不同地方过年差别这么大,我好想知道课文里老北京的春节是什么样!”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家带着浓厚兴趣阅读课文,主动探寻老舍笔下春节的独特韵味。

传授方法,减去灌输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要摒弃“满堂灌”。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我让学生自主圈画出描写李大钊动作、神态的语句,写下自己的感悟。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不仅深入理解了李大钊先生临危不惧、忠于革命的伟大形象,还学会从细节分析人物的阅读方法。

立足学情,减去盲目

  “因材施教,则各因其材”,“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现今,我格外重视学情的了解与把握。在古诗词单元学习中,针对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我设计“诗词接龙”游戏,帮学生巩固诗词,学生对古诗词学习更有信心。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我推荐她们阅读《人间词话》,引导她们对比李白与苏轼豪放风格诗词的差异,鼓励她尝试创作古体诗,孩子们在诗词创作中展现出了浓厚兴趣和天赋。作文教学时,对于写作吃力的同学,我给出“总分总”结构框架和简单的写作示例;对于写作水平较高的同学,要求他们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促使他们提升写作技巧。

鼓励自主,减去束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是学习主人,需有自主空间。在学习《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时,我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小组完成“荒岛生存指南”思维导图,内容涵盖鲁滨逊的生存技能、心态调整、物资利用等方面。小组内成员自主分工,有的负责梳理书中关键情节,有的负责分析人物应对困难的策略,还有的负责美化导图。在汇报环节,各小组各抒己见,学生不仅深入理解课文,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极大锻炼。在即将开展的“难忘小学生活”综合性学习中,我计划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全程自主策划毕业联欢会。从节目类型的创意构思、节目的筛选审核,到主持人的选拔培训、场地的规划布置 ,都由学生自己主导。我会作为引导者适时提供建议,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展现创造力与组织能力,为小学生活留下珍贵回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践行“四为”课堂理念,做教育减法,是要剔除那些束缚学生发展的不利因素,让教育回归本真,变得纯粹。今后,我会持续探索,深耕不辍,让“四为”理念扎根课堂,为学生成长赋能,实现教育减负与提质增效的双赢。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