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的思与行
眉县齐镇联合小学 赵瑞萍
身为一名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师,每一堂课都是与学生们在知识星河中的一次遨游。我深知,这一阶段是孩子们语文素养提升的关键时期,责任重大。眉县“四为”课堂理念,以 “想学为前提、会学为目的、学情为基础、自主为方式”为核心,如同一座明亮的灯塔,照亮了我在语文教学之路上探索的方向,让我在实践中有了更多深刻的思考与丰富的收获。
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
兴趣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是小学六年级学生主动投入语文学习的前提。在教授古诗词时,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逐字逐句翻译讲解。比如在教《石灰吟》时,我先给学生们讲述于谦刚正不阿的生平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到这首诗不仅仅是对石灰的赞美,更是于谦高尚品格的写照。接着,我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仿古人吟诗作画,想象自己身处那个时代,感受诗人的心境。学生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兴奋的光芒,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对诗词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了情感与精神层面。
传授学习方法,助学生学会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助六年级的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助力他们在语文学习海洋中自主航行的关键。这点,其实我一直在践行,每节课中注重学法指导,我着重培养学生的批注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桥》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出描写老支书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逐渐学会从细节中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然而,六年级的学生个体差异明显。有些学生逻辑思维较强,能够迅速掌握分析文章结构的方法;而有些学生形象思维更突出,对直观的画面和故事更感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对于抽象思维较弱的学生,我会在讲解文章时多运用思维导图,把文章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在教授写作时,我会让他们先通过绘画来构思作文内容,再将画面转化为文字,以此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学习方法。
基于学情教学,夯实教学根基
了解学情是语文教学的基石,脱离了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就如同无舵之舟。每学期,当我接手新的班级时,我通过课堂提问、作文批改、课外阅读分享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习惯。我发现部分学生字词积累薄弱,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于是,我利用早读和课余时间,为这些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字词强化训练,通过游戏、竞赛等方式帮助他们巩固字词。
随着教学的推进,学生的学情也在不断变化。根据学情的变化,调整教学策略。比如,在六年级下学期的复习阶段,学生们对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我便增加了阅读拓展和写作提升的训练,引入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片段让学生赏析,鼓励他们模仿名家风格进行写作,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倡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课堂上,我经常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比如在学习《北京的春节》时,我让学生分组收集关于各地春节习俗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每个小组自主分工,有的负责查阅书籍,有的负责网上搜索,有的负责整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深入了解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还锻炼了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
但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习惯于依赖老师和同学,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从一些简单的自主学习任务入手,如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尝试寻找答案。对于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学生,我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在小组活动中,我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性,逐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眉县“四为”课堂理念为我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理念指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深入思考、积极探索,不断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让“四为”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助力每一位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茁壮成长,全面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