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教学随笔 > 正文

白鹿原那边的语文课

[2025-04-21 17:01:28] 来源: 编辑:沐沐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三月的蓝田白鹿原上裹着料峭春寒,蓝田县工业园区小学教学楼下的迎春花却已抽了新芽。这是我支教的第二个学期,也是六年级孩子们的最后一段小学时光。

西安市新城区昆仑小学  李小红

  三月的蓝田白鹿原上裹着料峭春寒,蓝田县工业园区小学教学楼下的迎春花却已抽了新芽。这是我支教的第二个学期,也是六年级孩子们的最后一段小学时光。

  再次推开六年级教室的门,教室里的场景变得熟悉多了,孩子们脸上挂着久别重逢的微笑,活泼的孩子早已站起来喊着“老师老师……”我知道,这最后的四个月,不仅要带他们跨越小升初的门槛,更要守护这些刚刚萌芽的语文灵性。

  课间,我正在检查几个同学的背诵,王小婷拿着一张看似随手撕下来的纸站在一边,一副想说又不敢说的样子,我笑着看她:“要给我看什么吗?来,让我看看!”我看她的手动了动,就伸出手接过来看。是她仿写的一句话:“星星眨着眼睛,好像在笑我写不好作文。”那一刻,我有些感动。这是她第一次主动交上练笔,而且是没布置的作业。

  王小婷是班上最“难教”的学生之一:上课常常走神,课文读得磕磕绊绊,作文不是抄课文就是干脆空白。批改作业时,她的练笔总让我头疼:句子不通顺,错别字成堆,常常不知所云。但她从不解释、不争辩,只是低着头默默听我讲评,有时点点头,有时什么反应也没有。班上象这样的孩子还有十来个。县城边缘的这所学校,学生构成远比地理位置复杂:有来自城区的职工子女,有家长在周围做生意的孩子,也有周边村寨的孩子。不同的家庭环境带来了截然不同的语文基础和语言能力。我常常想:我要怎么教,才能真正帮到这些孩子?

  初识差异:朗读中的南腔北调

       最初的学习,我选择从朗读课文入手。课文是鲁迅的《少年闰土》,文中有不少描写生活细节的段落。我让学生依次起立朗读,很快便听出明显差异:有的孩子朗读流利,普通话标准;而不少周围村里的孩子或家长管理少的孩子则加字掉字、节奏紊乱,有的甚至连基本停顿都掌握不好。小婷就是其中之一,她读得断断续续,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还需要同桌不时在旁提醒字的读音。

  课后布置了简单的练笔和重点词语听写,批改时我几乎不敢相信:同样的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作业水平却天差地别。有的孩子能熟练地运用新词汇,写出较完整的段落;而像小婷这样基础薄弱的学生,连句子结构都还没理清。我意识到,如果不“因材施教”,那再精彩的课堂设计也只是对少数人的“投喂”,大部分孩子可能只能干坐四十分钟,收获寥寥。

  重新备课:用“差异化”对抗“一刀切”

  虽然去年刚带过六年级语文,但我仍决定重头来过—每一节课都从头备起。教材虽然一样,但学生不一样。比如在讲《少年闰土》时,我设计了两个环节:先看一段关于农村生活的纪录片,让长期生活在县城的孩子能具象地理解“雪地捕鸟”“看瓜刺猹”这些细节;再用图片和短视频帮助村寨的孩子理解“海边拾贝”的陌生场景。孩子们一边看一边惊呼,有的还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农村见闻,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

  课堂提问我也做了分层设计:基础薄弱的孩子主要回答字词读音、解释、句式变化等低阶问题;中等水平的学生进行归纳和简单的句子、片段等分析;水平较高的孩子则探讨文章结构、修辞手法与主题。这种“分层提问法”极大提高了课堂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挑战与成就感。小婷虽然基础弱,但在我提的一个“你见过打雪仗吗?”的问题中,她竟主动举手讲了小时候在雪地里追小狗的趣事,全班笑成一片,她也第一次在课堂上笑出了声。

  作业也要“精准下刀”:少而精,才能稳扎稳打

  我坚决反对“题海战术”,语文学习不该靠机械重复。而要真正提升语文素养,关键在于让学生走进生活、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每节课后,我只布置一到两项作业,围绕本节课的重点。比如在讲《草原》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必做:摘抄三个描写草原的优美句子,并模仿写一句;选做:(鼓励性拓展)假如你是草原上的小牧民,写一篇日记,描述一天的生活。

  出乎我意料的是,选做题的完成率比我预想的要高。小婷开始没交,我本也没期待。可第二天,她却在课间把那纸羞涩地交给我—就是开头提到的那一句仿写句子。我第一次意识到,孩子并不是排斥学习,他们只是害怕失败、害怕被否定。当我不再用“统一标准”来衡量他们,他们才敢试着向我靠近。

  改错练习:让“错误”成为成长的阶梯

  “王侯”写成“王候”,“幼稚”的“幼”写成“幻”,“的”“地”“得”混用……这些常见错误在小婷的作业中反复出现。我不忍责怪,因为我知道她不是不想学,而是不知道怎么学。于是我制定了“错题三步法”:作业当天批改,第二天尽早发下;归类错题,课上集中讲解,并用情境、对比、释义、口诀等多种方法辅助理解、运用或记忆;二次订正,学生课后改错,我再次检查,确保掌握。

  个别性的问题,我就针对性地布置作业。比如针对“的地得”问题,我给小婷单独布置了一项“造句任务”:每天用这三个词各造一个句子,围绕自己喜欢的任何人物事物。她很轻松地就接受了,同学的名字或者老师都被她编进了句子里。一段时间后,她在这方面犯的错误就少很多。

  可见的进步:从“不敢写”到“主动问”

  一学期结束,我统计了学生语文成绩的变化:我们班的平均分提高了,作文优秀的人数也增多了。但对我而言,更重要的是那些“无法量化的改变”:曾经怕写作文的孩子,现在会在下课主动问我:“老师,我能这样写吗?”一些原本不敢发言的学生,现在能大胆地朗读或表达观点;小婷再也不是那个沉默的孩子,她甚至在一次作文展示中勇敢地读出了自己的仿写句子,虽然声音还有些小,但我听得分明。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我想,这就是火种开始燃烧的时刻吧。

  教师的坚持,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支教生活并不轻松。每天早上七点半打卡上班,晚上六点放学后还在批作业、备课、整理错题。但当我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或认真朗读、或积极提问、或奋笔疾书,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教育也许无法改变一些现实,但它至少可以让一个孩子相信:我可以变得更好,有人愿意陪我走这一段路。

  小婷写在纸上的那个仿句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它提醒我,哪怕面对最安静、最难教的孩子,也要相信他们心里藏着一盏小灯,只是等一个人轻轻点亮。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