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高新区第四小学 汪 莉
春光和煦,我怀揣着求知若渴的心情,赴西安参加了“名师之路”第28届“未来”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变革观摩研讨会。此次培训汇聚了俞正强、吴正宪、华应龙、朱德江等教育名家的示范课与专题讲座,让我深刻感受到名师课堂的魅力与教育智慧的深度。这场培训不仅是一次教学技能的提升之旅,更是一场教育初心的唤醒之旅。我深刻体会到,唯有深耕课堂、立足学生发展,方能成为新时代的“有为之师”。
培训中,名师们的示范课及理念分享,像一阵春风,吹散了我教学认知里的迷雾。以往,我在课堂上或许更执着于知识点的讲授,而这次培训,让我深深领悟到,数学课堂远不止是知识的堆砌,它应当是学生思维绽放的舞台,是培养创新意识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摇篮,它需要围绕学生的真实需求展开。与此同时,教师更要吃透知识的本质,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教学如耕作,厚积薄发方能深入浅出。
在观摩俞正强老师的《笔算除法》示范课时,我被深深震撼。课堂伊始,俞老师出示了加、减、乘、除竖式计算各一个,引导学生观察起疑,为什么除法竖式这么特别?不能像加减乘一样写?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继而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讨论。解惑过程中,老师连环追问层层推进,带领学生回到知识的本质除法的意义中来研究探讨,通过平均分物这一实际操作过程,让除法竖式中的每一个数都与现实事件一一对应,即除法竖式是在记录等分的过程。这一操作,不仅解释了除法竖式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也使得数学符号有了行为支撑,数学知识及符号从此便不再是死的而是活的,让算理不再是机械记忆,而是内化为学生的直观体验。课堂结束时,学生们显然意犹未尽,情绪饱满,斗志昂扬。身为老师的我不由得羡慕起来,这是多么难得一见场景,如果我的学生在课堂结束后有这样表现,我该多么的欣慰及满足。想来,在以后的学习中这批孩子不再会因为除法的计算而苦恼,只会因它收获计算的乐趣。而我,除了自愧平常钻研不够之外,也默默下定决心,今后要从知识、从教学方法、从课标理念理解等多方面下功夫,做真正能为学生带来思考的好老师。
这堂课不仅解开了学生们的迷惑,也解开了在场很多老师的疑惑。我不禁深深钦佩于俞老师对于数学知识本质的深深探寻,以及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方式。俞老师通过课堂实践回答了“何为好的数学教育”。他舍弃了常规的机械练习,将全部时间用于思维训练,这启示我们:数学课堂的价值不在于快速产出正确答案,而在于培育学生“像数学家一样思考”的能力。正如他在其他文章中所言:“能吸引学生的不是热闹的活动,而是安静中迸发的思维火花。”慢不一定是慢,只有先慢下来,才能最后快起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挂钩,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点燃,他们才能真切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从而主动构建起知识的大厦。
无一例外,各位名师在讲座中都提到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也都体现了核心素养,这让我对这一理念也有了更透彻的理解。数学核心素养涵盖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运算能力、推理意思、数据意识、模型意识等多个维度,是学生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能力。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课堂中老师与学生自然而然的互动与生成。
回到日常教学,我决心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精心雕琢每一堂课。比如在教学《路程、速度和时间》时,我将不再单纯讲解公式,而是组织一场校园跑步比赛。孩子们亲自参与计时、测量距离,然后根据数据计算速度。这样一来,抽象的公式变得鲜活起来,学生们在实践中理解了三者的关系,提升了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能力,也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
《名师之路》培训已然落下帷幕,但它在我心中播下的教育火种,正熊熊燃烧。我将带着这份收获与热忱,深耕数学课堂,努力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数学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收获知识、启迪智慧,向着未来大步迈进。